南京大学出版社|2022年7月
相遇记
最早和这本书邂逅,大约是 22 年底在苏州的诚品书店。当时它摆在新书架上,小巧的开本和深色的封面不算显眼、但也不至于从我的目光逃逸。书名包含的关键词爱欲,与亲密关系、爱情比起来,似乎更带一些思辨的意味,但又不能不牵涉性、身体和欲望。作者汪民安虽然不是老朋友,但也曾在书店翻过他的标题奇异的另一本书《论家用电器》;查查其人,发现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师,而作品却几乎都是关于哲学,尤其尼采、福柯、德勒兹等当代哲学的,令我有些好奇。
年底从图书馆借回这本书,在新冠高峰来临前读完了书的大部分内容,年后觉得很有收获,开始整理自己的所得,但也一直拖沓到现在,才想着整理出来。
关于“爱欲”一词
我在写笔记的时候,把这本书的英文翻作 eroticism - 维基百科解释为
A quality that causes sexual feelings, as well as a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concerning the aesthetics of sexual desire, sensuality, and romantic love.
我觉得这个描述是能与中文原词参照解释的。
所感
只谈阅读体验,这本书让我联想起 De Botton。后者的书以哲学视角切入大家关心的话题,援引 经典,但呈现起来却通俗流畅,因而作品颇畅销,甚至近年还有 Youtube Channel: School Of Life。而这本书也是类似:谈哲学,但写作却读起来像散文。作者看起来也无益将其作为哲学著作发布,因为书中更多的是观念的梳理和对话,换言之,是一部关于爱欲的观念史。
也正因此,这本书和近来读的严谨、晦涩的康德哲学传统很不一样。
所思
关于爱和欲望,从流行文化里我们见到的东西太多。而这里,作者带给我们一些更具历史视野的视角。书里的不同章节,顾及到爱的不同侧面。尤其是近现代,对主体、事件这些概念做了重新阐释后,释放了爱里面的突破性的、人性的力量。
书里提到的人、事洋洋洒洒(批评者或可指为掉书袋),即使是按图索骥,以这些为起点探索,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。
这本书已经是对观念的浓缩(作者的评判相对克制,但也并非不能察觉),因此,我并不准备对全书做精炼的概括,而更想记录一些我阅读瞬间有启发和共鸣的观点。下面几条是我 highlight 的若干观念,它们的前后背景可以在后附的笔记里读到:
- 薄伽丘和斯宾诺莎,强调爱的不断变化,而爱的关系繁复、多样,各自独特
- 拉康的爱是自爱论,刚接触时让我惶惶然
- 弗洛姆《爱的艺术》里的观念,再次相遇: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仍是两个人
- 巴迪欧说,爱是断裂的事件,好像从思辨意义上刻画了被爱击中时的惊喜与震动
- 爱情存在通俗的语法模式,而真正的爱应当反抗与打破有形无形的规范
笔记:按章节划分
Chapter 1 .. 3
探索书中提到的名字和概念、观点
- 真理之爱:柏拉图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
- 爱是好的,因为爱和死相对,爱是创造
- 男女肉体的爱创造生命,带来种族延续;而希腊式的同性之爱能启迪年少的男孩,通过知识和教导,带来灵魂的不朽
- 爱欲是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梯,身体的爱是最容易接近和入门的,但最高层次的爱欲在于追求真理-知识。借由身体和灵魂之爱,我们可能抵达真理之爱的更高境界。
- 后世的回响:叔本华
- 神圣之爱:奥古斯丁及同代人
- 尘世之爱:意大利文坛三杰 Three Crowns of Italian Literature 彼德拉克-但丁-薄伽丘 (书中展开顺序)
- 但丁因为贝娅特丽齐的引导而能引向上帝之爱。尘世之爱不再是应弃绝的、可鄙的,而可以成为一个通向上帝之爱的阶梯
- 彼德拉克和薄伽丘尤其如此:
- 没有什么永生,爱不是为了追求永生;而是因为生命有限,死亡可怕,反而要通过爱来对抗死亡;甚至,爱可以作为人性的彰显和人的意义。
- 薄伽丘 Boccaccio 把肉体之爱置于最高处。爱欲中的性,从从属的、可有可无的地位上被擢升为一个本能的力量和动力。性爱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。
- 衍生 - 萨德、乔治·巴塔耶,性的快感与死的苦痛,有张力的结合
Chapter 4 爱的几何学和地理学:以斯宾诺莎和德勒兹为中心
- 在十七世纪,特别是笛卡尔那里,爱被理性主义地分析和解释;爱不再和不朽或死亡这些重要命题之间关联,而是被视为情感、激情的一个部分,可以被理性理解其规律,辨明其分类。爱不再是充满偶然性、独一无二的特殊经验。
- 笛卡尔用一种动力学的解释框架去分析爱。爱恋是一种力,根据爱恋者对于对象的爱和对于自己的爱做大小比较,他将爱分为喜爱-友爱-虔诚之爱。最后一种爱一个对象甚至超过自己的爱,他认为“基本的对象毫无疑问是那至上的上帝”。
- 但在斯宾诺莎那里(主要是《伦理学》),爱和情感被置于一种几何学的框架
- 快乐使身体的力量增加,痛苦使身体的力量减弱、受人控制,而欲望则是情感所驱动的行为、是一种努力
- 爱的本质是快乐,是主动而积极的力之变化
- 对斯宾诺莎-德勒兹而言,人不是稳定的静态的存在者,爱也不再追求永恒和不变作为本质。人的情感、冲动、欲望和爱都随着人的状态变化而变化,也被外界原因的力量改变。
- 勾连到存在主义那里:海德格尔说,人应该从存在而非存在者的角度去断定。我理解说,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中的对象,不存在一个预设的本质,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者。不应该讨论人(身体)是什么,而是讨论人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。
- 因此,爱是“一种变化着的快乐情感,一种双方关系所导致的奇怪的幸福”。没有生理规律,没有固定定义,没有标准的爱、典范的爱。它是双方关系的变化性,会适应任何轻微的撬动,向变化性开放。同时,每一种关系也有其独一性,有关系中个体特定的速度与强度;甚至,每个个体不单单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而是带着已有的家庭、社会关系。爱不仅是个体和个体的结合,甚至是共同体和共同体的结合。
评: 相对于正襟危坐的谈论爱,薄伽丘引入肉体和性,以及斯宾诺莎-德勒兹强调独特性和流动性,都更容易让我感到情切和共鸣。
从自己的体验上说,爱首先是亲密的、私人的,自己不愿意把它视作一个需要被教导、需要被评判好坏的关系; 其次,自己更愿意相信所处的关系是开创性的、独一无二的,而不是预先被定义的,更不是某个教条或者某个普世模版的简单套用; 而存在主义那种强调可能性与能动性(我的粗浅理解)也尤其会给我一种 empowered 的感受。
Chapter 5 承认
这一章的思想者们关注爱欲中的主体
黑格尔:主体在爱中彼此承认,而这打破了人与人间为了得到对方承认永无休止的斗争的循环。爱是最强烈,也最彻底的承认。
- 联系到黑格尔的历史观:人与人通过爱获得承认,是历史的理想状态,也是历史最终的终结
- 达到爱需要消除差异,尤其需要自我否定,才能合二为一。“我否定掉我后,我才可能全部渗透和融入另一个人的意识里”。
拉康:爱是为了自爱。我爱你是为了听到你说爱我的回应。
- 爱是要爱对方的匮乏,从而可以作为主体拯救对方,甚至控制对方
- 因此可以解释失恋:失恋是自恋遇挫的痛苦
列维纳斯:引入抚爱这一概念,爱是反复而耐心地轻触和探索,是对于对方的至高尊重,是把自己交给对方,让对方居于主导
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
- J.D. Salinger, The Heart of a Broken Story
叔本华:爱包括自爱的部分与博爱的部分,爱的核心是在承受痛苦的世界里对人以同情,从而给予人世以慰藉
Chapter 6 事件
弗洛姆《爱的艺术》:用爱达到人与人间的结合。这种爱是积极的、给予性的力量,使得双方能互相激发,持续成长和成熟。爱是克服人类先天所处的孤独状态的方法。
- 爱不回牺牲个体的特性与完整性,而会促使个性继续滋长。“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仍是两个人”。
阿里斯托芬:提供了一个著名的关于爱的描述。人最开始都是圆形的,有三种类型,男男、女女和男女合体,他们都有四只手、四只脚、两套器官;但由于触怒了宙斯,它们被强行劈开,因此要在人世努力寻找残缺的另一半,于是就有了异性恋和同性恋。
- 结合是为了达到本属于一体的完整性
- 暗示:没有爱的人是残缺与不完整的
- 与后世卢梭、本雅明的观念也都有共鸣,认为人类的开端阶段是最纯真,也最完善的
巴迪欧:爱是事件,是一分为二。
- 事件强调爆破性的决断甚至决裂。在此之前,混杂的经验都被纳入一个统一体,而时间让人无法回避地、无法逆转地意识到,这个统一体已然断裂为二了。
- 面对事件的主体需要能肯定事件带来的断裂,忠实地面对事件,并将其制作为真理。
- 爱这一事件让人从稳定、规律的轨道中脱离出来,与过去的自己、过去的生活告别,而带入一个新的眼光,以对方和(“二”人)的经验、视角来理解和体验。
- 简单说,爱带来突破性的新体验。
另一个重要话题是爱和真理的纠缠关系
- 从德勒兹、海德格尔那里,爱能激发思想和写作的创造性,爱刺激思想后,能和思想想伴生
- 阿伦特、尼采、福柯和罗兰巴特则认为,思想和写作就是为了赢得爱,甚至没有爱,思想是不可能的
- 而且这里涉及的爱欲,不是抽象的,而是特定的、具体的、独一无二的爱,这样的爱才格外激发思想的生机与活力
Chapter 7 奇遇
奇遇(adventure)是打破阻碍的冒险之遇。
两个经典的爱的奇遇故事:罗密欧与朱丽叶、梁山伯与祝英台
- 家庭仇敌或者父母之命成为爱的阻拦 - 反映着社会系统的不匹配让爱走向悲剧性的抗争
- 对于不可能性的抗争最终引向为爱而死
与奇遇对立的,是某种规范之爱。这里的规范可能是
- a. 有形的社会、文化规范。尤其是婚姻制度作为法的结合,提供生育的保障和财富地位的巩固
- b. 爱情的语法模式(尼克拉斯·卢曼)。对爱情和婚姻的固定行为模式,一代代承袭,成为一种先验的爱情模式;人们遵照这种模版学习爱情。“有那么一些人,如果他们没听过别人谈论爱情的话,是绝不会成为恋爱者的。”
这些规范,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婚姻自由、女性解放运动所必然解决的,有了自由恋爱,人们依然可能被有形和无形的规范束缚,自由成为市场化的算计。 而奇遇之爱,鼓励我们打破任何的规范,去做创造者,做颠覆者。
盖拉西姆·卢卡的诗集中文译名为我们做了概括,要做《爱情发明家》
参与这可爱的星云
同时进行的
分解
与结晶
冷却与燃烧
这就是我挚爱的恋人
永远在生成
一直被发明
发明恋人,意味着爱可以打破压抑和禁忌,创造自己的精彩。
书里举了诸多影视的例子:李安《色·戒》里对政敌之爱,贾樟柯《山河故人》里爱上与少年的母亲年龄相仿之人,爱上野兽,爱上猿猴,爱上机器人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