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观察记
一篇文章,小结过往三年的苏州生活和观察。
苏州适宜观光吗?
苏州,园林盛名在外,地居「江南」这个文化概念的中心,给我的印象就是几百年的富足之地,物质文化发达,当地人吴侬软语,小家碧玉、礼貌谦让。和很多印象一样,这个描述对也不对(yes and no)。来到此地还不太久时,听到本地同事一句评价,「苏州不是个旅游的地方」,我心生诧异。我还是知道苏州是第一批「历史文化名城」的,游客也不算少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。几年过去,没寻到机会听他展开解释,但自己却对这句话生出一番解读。
假使你来到苏州。出了火车站,往南坐两站地铁,进到传统意义的「核心区」姑苏古城内,稍微严厉一点的观察者只需适应片刻,就可以有理有据地批评,我之前的想象其实与现实差之甚远。虽然苏州的古城保护在国内视野里已然是优等生,但想要努力存续的古典韵味,其实还是很难在现实的土壤生根。再怎么限高、尽可能维护古城内的河道水系、尽可能让新建筑「看起来像」江南民居,已经逝去的往昔场面都不可能奇迹般地保留了 —— 这或许是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光城市的共同难题,常常拿来对比的日本京都、或意大利威尼斯,也都需要面对哲学意义上的真实-幻境之问。而同时,这一片不能随意改造、扩大的保护区,需要与城墙里倍增的人口相兼容,需要适应人们的生计与产业。这就孕育出多少无奈。
来苏州旅游有几条「经典路线」,几大知名园林、山塘街或是平江路,因为来往的游客熙熙攘攘,让这些本来适合宁静欣赏的精巧之地,场面有时颇显狼狈。现代工业产品泛滥之时,再巧夺天工的苏绣、丝织品也并不会让一个现代人惊叹了。而本属于当地人生活方式的临水街巷、粉墙黛瓦,在江南一带并不少见,我也很怀疑它已经脱离绝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,因而只剩商业气息浓重;因「古镇旅游」的滥觞,各地的游客都开始对这些景观审美疲劳。如此一来,苏州除了历史或许更久、名头更响,还有什么好玩的呢?
城内的景点如此,几座城门、城外的虎丘塔、枫桥和寒山寺,本身也是因人文、历史而具有「看头」的地方。就举虎丘来说,这里是著名古迹,一路上有题咏,有蕴藏历史或传说的风景遗迹。可对于一个今日游人而言,眼前具体可见的其实只是并不起眼的小池塘、大石头或墓碑,大部分「景点」只能靠故事和想象脑补,恐怕不太有趣。最著名的那座斜而不倒的古老石塔,确实独特,但也不能登塔远望,拍张照,到此一游罢了。其实以我的观点,虎丘这样的遗迹,与其作为院墙之内的景点,不如改造成开放的公园,更符合今人的期待。
这时再回想同事的那句闲扯,好像更赞同几分。苏州的经典目的地,要么需要做点功课,需要一些「门槛」和「导游」才能曲尽其妙,要么很看踏访之时的环境氛围(南方的秀气本身就更难招架太多游客)。文人式的怀古悠游之地,不如很多自然风景,拥有最直白的感染力。名山大川、海岸涛涛,或湖水深蓝,每个人都能感到身处其中的放松或陶醉。而且 natural wonders 也还不可能被人力复制,还保留独特性,而几条街巷、建筑风格和古典元素,则就容易模仿的多。我甚至觉得,苏州这些老景点、这些曾经人人称赞的传家宝,在如今已经泯然众人,并不足以给这里多少独特优势了。
我的另一个观点是:现今语境下,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,对观光业的成败影响深远。借助手机,再新再奇的视觉体验,也变得触手可及,机械复制时代的灵光衰退。但其他感官的体验目前还(幸运的?)保持着独特影响力。吃饭,对中国人来说是大事,不一定是饭桌上的礼仪、亲情和人生故事。餐饮本身,就是色香味的丰富体现,就餐的氛围和空间更让这个体验变得综合。
苏州的饮食在这方面不算太突出。几个名头很响的苏帮菜招牌,松鼠鳜鱼、响油鳝丝、清炒虾仁,其实还是偏甜口,并不「清淡」(我脑袋里想的是闽南沿海的注重本味),也没有现代人嗜好的香辣刺激(我甚至觉得,如今的川湘菜才是国民口味)。如今生意火红的本地菜馆子多有改良、创新,但整体的传统来说,食材或做法还是偏中国人心目中的「家常」,在媒介传播为王的时代,显得就不温不火了。苏面和生煎或许处境更好些,但 —— 有点像武汉的「过早」 —— 都让从小浸淫其中的人惦念,却很难短期内俘获过客的芳心。
谈到旅行体验,还要提到我印象里的另一部分。我一直感觉吴语方言婉转曲折,此地人也因为富庶而知书达理。但有时也不禁感叹:实在很容易留下相反的印象呐。
苏州的交通秩序近年来素有争议,不知是不是因为这里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(《航拍中国》称这里是仅次于深圳的移民城市)。尤其在道路条件受限、人口相对繁密的姑苏区,行车秩序和礼仪不佳,非机动车乱穿,行人虽是弱势,也常常不守规矩。网上苏州车牌的段子翻飞,或许有长三角兄弟城市的调侃甚至嘲弄(这里的市、县相互竞争也素有历史了),但本地人估计也拿不出太多反驳;而当地交通执法的风格,和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短板,可能都有贡献。简言之,在苏州的旅途心情可能因为交通上的不舒心而打折扣[1]。
最后还有不大不小的一个问题,即「夜生活」的稀薄。长三角没有夜生活,是段子,我认为也和真实情况相去不远,除开全国的商业翘楚上海,苏锡常、杭州看来都不太热衷晚上十点以后的娱乐和餐饮活动 —— 这个点在其他城市群里,几乎都只是夜生活的开头。经历过疫情的社交隔离、也被很难停歇的线上往来弄得疲惫,向往「烟火气」成为我们的主流心理状态,而此地商场打烊之后,喝酒跳舞、夜宵排挡,或者泡澡按摩,不是没有,选择是相对不多的。这可打击了不少夜猫子的积极性。
这里的答案就要呼之欲出了,我却想就此打住,因为我抛出这个话题,并不只是聊苏州旅游业的条件与前景,而是想以此作引子,整理我的观察印象。假使上面的讨论,让你倾向于得出否定的结论,那…
不观光,行不行?
观光客只是短暂停留,可这座城市的居民是要在这里一天天过日子的。且看下一篇,我会谈自己于此的居住体验。
「园区」的奇趣
我所生活的地方叫作苏州园区,偶尔会有人提及它的大名「中国-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」。
看似是司空见惯的开发区景象,下面其实藏着些小小的神奇。具体可感的首先是这里的城市规划。在我的观念地图里,园区以金鸡湖为核心,周围扩展出商业与生活区,也和工业、新产业的用地相互交错。这湖本身是一片打理的相当秀丽的水域,湖岸线兼有楼宇(本市知名的两座高楼分布在湖畔东西)、现代建筑与绿地。其实论湖本身的天光风景和野趣,我心里武汉的东湖要更胜一筹[2],但这里的开发更为完备,各个视角都成风景,以水为趣,既提供方便舒心的现代亲水空间,也和姑苏护城河的水系勾连。
园区到今年正好三十年,坊间说法,得益于新加坡人,现在园区的核心区域在九十年代刚建设时已规划成形,每一片每一区有何用途,都计划的清楚。我是有些相信的,因为园区主干路四通八达,路边修缮漂亮,时不时有绿地点缀。这里很可以拿上海的浦东新区比较。浦东很新,有更为闻名的摩天大楼东方明珠和「三件套」,上海的财力和消费活力也撑的起大公园、大商场,江边绿道风景动人。但园区核心更紧凑,似乎更擅长化整为零。经常可见半个街区大小的绿地,并不一定修公园,但有青草、有树木和河道,也有市政打理得整洁。这种离家方便的绿地常常成为居民晒太阳、露营之选,倒比印象里浦东的世纪公园要亲民。后者实在太大,进出交通都有些费事,景观虽好,但好像又不属于日常。
谈及街区,就不得不提园区独特的「邻里中心」模式。简单说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的商业中心,但又是园区统一作为开发商(新建元集团),兼有社区菜场、提供卫生服务站和便民的小商业(缝纫、开锁、打印等等)。因为是政府运营的小商业体,管理和维护都不错,又有公益属性,配备儿童娱乐设施,还有图书室、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和乒乓球室,让孩子们和老年人都能呆得住。
我自己是邻里中心的忠实粉丝。因为离家方便,日常就会去转悠一番,超市买买牛奶水果,打杯咖啡,或去楼上看看书,都是不需要太费精力计划的。尤其其中的菜场「邻里生鲜」,每个摊位都干净敞亮,管理有序,也难得的配有空调,对我来说既是一旁的超市的补充,也是吸取「生活气息」,和摊主建立日常社交的不可替代的地方。
邻里中心在密集处,平均两三公里就有一家,散布成网,能解决不少日常性的需要。在此之外,园区的大型商业选择也还不错,且不止是「还可以」,而到了「有几分别致」的程度。湖东有大陆仅存的诚品书店、同样源自台湾的新光天地,还有圆融天幕和久光百货连成一片。南岸的李公堤,在金鸡湖和南边独墅湖之间,有特别好的风景,和精致的餐饮选择。家附近还有一家永旺,低调的日式商场,其实很好逛。外加奇观式的苏州中心。换季想买衣服时,靠近阳澄湖的比斯特也是好去处。
值得一提,这里并没有哪一家能媲美上海的成熟商圈(想买古驰包?不好意思,这里没有)。这好像也是整个苏州的商业特点,大家并非荷包没钱,但是最时髦、最「尖」的货,好像并不会在本地买。
这很可理解,毕竟从园区火车站乘高铁,抵达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上海站,不过三十分钟。若是走高速,园区到虹桥也是一个小时出头可达。上海毕竟是上海,拥有顶尖的商业和人才聚集力,也有丰富的文化与活动拼盘。周末去当上海人,可能是长三角地区的常见选择,而园区也有很多人用钱包投票。
但我乐见的一点是,在园区,上海的吸引力并不就此带走本地商业的活力。前面提到的邻里中心和商业,提供了对我来说不仅够用、而且足够多样化的选择;较之一线的商业,也往往是更实惠之选。
如果单就「上班」这回事来说,此地较之上海这类一线城市、甚至很多省会城市,在体验上有自己的优势。也许因为人口密度更低,这边的通勤几乎都很便利,没有听说过谁有太久的通勤时间。路面的早晚高峰持续时间相对短,到各个城区甚至主要的火车站也不太遇到堵车。如果是坐地铁,几条新的线路开通后,上下班时间也有座位可寻。另一方面,整个园区经济独步苏州(市区),产值很高,提供不少工作岗位,大家也都拿着长三角地区水平的工资。
作为自诩的书虫,必须夸赞园区和苏州让阅读者倍感满足。图书馆分馆很多,有一些还是 24hr 的图书室;特别的是,借助微信小程序「书仓」可以快捷选书,从全市所有分馆系统里取阅,方便送达附近的 24hr 借书柜里,这一整套流程运转之顺畅,目前还没在其他地方见到相似的(即使上海)。园区图书馆还和诚品书店有合作,每年一次推行「你选书,我买单」活动,当场就可以拆开新书胶封、盖上图书馆藏书章,让你带回家去借阅,我这两年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。
你也许注意到,我在标题用了奇趣这个词,这个有虚夸之嫌的词确实是我的直觉感受。在此生活之前,没有想到这个我之前不太听闻的片区,并不只是中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之一,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、多样的商业选择,有风景,有还不错的居住成本。同时,我也发现,如果没有与「其他区域」的联系,园区要失色很多。在这些地方里,姑苏的古城区占我拜访的大头。
园区人眼里的姑苏
古城的街巷是新旧混杂的,能否享受其中,也端看你是何种心态。在姑苏,城市的格局基本存续下来了(按《活的中国园林》的说法,应是几百年基址未变),街巷的名字听起来趣味盎然,一些更幽深的巷子里房屋、墙体和石桥还能唤起很多旧日的气息 —— 虽很少是真正的古建,但前几分钟还在嘈杂的车流之间,一走进巷子就宁静起来,凭依着粉墙黛瓦,好像还是能唤起一种前现代生活的「既视感」,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。大家都知道古城只存于历史,再怎么保护也不可能让时光停滞,但置身其间,意识到久居现代生活的个体,有这么一片天地还是可贵的。
扯得太远了。即使不去想太多文人遗存、园林和古典建筑的事,古城里的四季风物比一派现代主义景观更让人感觉亲切。我喜欢秋天道前街的银杏,见过网师园的玉兰和梅花,还没亲眼见过雪后的双塔或寺院,就已经满怀期待。姑苏提供的是特别的行走体验,也因为核心紧凑(而且游客众多),有着更多样的、以小店为主的餐饮选择。
一个简单的视角很能说明问题,我最喜欢的独立咖啡店,清一色的聚集在姑苏区,这就足以吸引我周末常去了。
古城看似稳固的格局里,框进了不断在生长、变化的人和物。如今已是网红的「十全街」,以商业的规律,店铺更迭必然是快的,以我的性格会更期待其中的「老店」(也不过就是我头几次造访时就记下的店,外加朋友的口碑推荐)能一直经营下去。而这两年,城墙内有两栋新营造的商业、场馆很让我惊喜,其一是紧挨相门的仁恒仓街,其二是南码头旁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。这两处自从我知道后,都是一去再去的。
我认为古城还是承载着苏州人精神上的中心位置(虽然凯德十分狡猾地把它在园区的超大商业体命名为「苏州中心」)。园区火车站是我心中的「小而美」,但苏州站才是城里的唯一大站。苏州的文旅枢纽、医疗中心和政府驻地无疑地坐落在以古城为核心的姑苏区里。我每次去苏州图书馆自习,坐在这座人民路上的「总馆」三楼,恍然有苏城尽在胸中的错觉。
尾声
在很多方面,我知道的越多,越会感觉谦卑。城市是个大话题。我知道有很多爱好者和专业人士,能对城市规划和交通线网发表高见,能畅谈某地的风土与历史掌故,知经济数据,聊政治八卦,娓娓道来[3]。我也知道,城市是每个人生活的直接土壤,甲之观察可能和乙之感受正好相反,而它们都同样真实,也可能同样程度地影响着生命体验。
正因如此,我并不贪图写的多全面、多深入,而是真诚地记录下属于我的有限视角,把自己模糊的感受归纳成形。如果不是工作的邀约,我不会来到这座城市,也不会有此番观察思考,未来如果状况变化,再回头翻看,可能也很有趣吧?
附:我的苏州踏访纲要
- 苏州博物馆(本馆,西馆俱佳)
- 艺圃及周边
- 沧浪亭-十全街-双塔(步行,择小巷尤佳)
- 平江路一线(从相门、仓街出发)
- 李公堤(步行或骑车)
- 阳澄湖(步行或骑车)
- 吴文化博物馆、宝带桥
- 太湖西山、三山岛(春夏秋花果飘香)
- 天平山(枫叶)
- 灵岩山-白马涧(灵白线,徒步)
- 诚品书店
- 东太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