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方格」里的随机波动

抱歉起了个费解的标题。《格》是播客「随机波动」编辑的一本杂志书(a.k.a. MOOK)。
职业棋手李喆(随机波动 Ep.29 出场)在其中撰写一篇《棋类、博弈和人工智能》,写作思路之开阔令我印象深刻。佩索阿的诗歌(《弈棋者》)可以注解原子弹爆炸时的「本因坊决赛」,因为棋类游戏就天然改变着我们对轻与重的认识,一张棋谱,重过一场战争。AlphaGo 对围棋手心态的改变,比外行所猜想的还要微妙,以往高手掌握着对棋局的解释权,可以指点战略、算路、厚薄(后两者也应都是围棋术语),但 AI 是沉默的展示「真相」。围棋相关的隐喻,值得玩味,传统的说法都带着父权制色彩:军事、权谋、驭民,但围棋是不是可以不同呢,每个棋子不带等级、不分强弱,是否可以「生长」出更关乎平等和联结的意象?是否可以拥有植物般的活力?围棋本身在魏晋南北朝脱颖而出,这和当时思想的向内转向,不会没有联系。
小说家林棹(Ep. 129)写了一篇关于「奇珍格」(Curiosity Cabinet)历史的文章,欧洲对博物和搜集的热情从十六、七世纪渐强(十九世纪博物学达到全盛),我曾在英国的自然博物馆亲身感受,不过这里面栩栩如生的「奇珍画」我还是第一次见。这里面的偏见和历史的阴暗面也是并生并存的,那些看起来宁静的博物画,隐藏着对动物和其他国家、民族的残忍。
郭博雅介绍网格城市的规划史,属于我感兴趣的雷达之内。维护方格网的规划,对城市来说并非没有成本。但为何这种的设计的热情经久不衰,古今中外营城普遍采用,以此为核心的城市依然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都市呢?
方格有三大特征:易于计数,边界清晰,以及可以作为模数无限延伸。格子的主要作用,在意大利建筑师和理论家皮尔·维托里奥·奥雷利(Pier Vittorio Aureli)的眼中,包含了侵占、分割、抽象。
这大约是至上而下的管理者思维出发,做的解读。中国春秋时的《周礼》就记下都城的规划原则,讲得是秩序。美国人用格子划分殖民地,进行土地出让,也是在加速土地开发。但纽约之所以精彩,作者说是因为「网格…设置了大地平面的雏形,却未曾对人们生活的高度和深度有过限制」,在每一片属于自己的街区里,人们可以独立、随心所欲的改变、创造,而又能保持开放(这很重要!),便捷的与城市其他街区产生联系。我此前不知道,纽约还在 1916 年颁布过区划法 Zoning Law,规定楼宇的层高和退后距离,从而保证每栋楼的充足日照。这种有规则的自由,带着限制起舞,具有辩证趣味。[1]
蕾克,我没在播客上查到过她的出场,她是这两年有些话题性的小说《闭经记》的中文译者,或许和 这一集 相关。她写《一路摩灭为褴褛》,写古代日本衣饰中的色彩和方格纹样,知性又有诗意。
三位艺术家
- 法国之 Louise Bourgeois 路易丝·布尔乔亚。用布料制作手工书。
- 万曼,保加利亚人,传奇一生,专精挂毯(壁挂艺术)。其妻子宋怀桂,我曾在香港的 M+ 美术馆专页 有过接触。
- 加拿大女艺术家 Agnes Martin 艾格尼丝·马丁,画风至简,颜色温和。
里面还是不乏男性作者的,包括开篇有汪民安[2]的同题文章(排版太过另类,实在没读下去),后面还有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《智能手机》,选自他最近的新书《非物》。不做评价。
最后提 Elena Ferrante 埃莱娜·费兰特的《痛苦和笔》(选自《页边和听写》)。我喜欢她的小说《我的天才女友》,她也和 Zadie Smith (我最近才看完她的《摇摆时光》,十分推荐)以及爱尔兰的 Sally Rooney 并列为我心中的当代 Virginia Woolf 候选者。这篇散文里她写自己拿笔写作经历中的艰难、混乱、困惑和「人的自我与思绪分离」的奇妙状态。我为什么能想起伍尔夫?也是因为费兰特直接引用了她。出自《一个作家的日记》:
您的新小说怎么样了?
噢,我把一只手伸到袋子里,抓住什么是什么。
真神奇。结果总不一样。
是的,我不是我自己,我是 20 个人的合体。
感激随机波动的三位。虽然这本书的排版上又太多非常规之处,我对很多设计都抱持温和批评,但回头翻阅其中内容,获得的启发真不少。
也感谢苏州图书馆,让我在 24 年秋天就能免费读到这本 2 月新鲜出版印刷、码洋 200 人民币的 MOOK。What a privilege!
我曾在 23 年写过他的哲学书《论爱欲》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