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Image credit: 豆瓣
《地外生命》——我们是孤独的吗?
因为是读库送来的书,拆开的时候看到这个标题有一些开刮刮乐的气氛。“阿,地外生命”,我微微一笑,觉得确实是摆在书店里我也不太会翻开的选题,脑袋里也已经在盘算着适合放在哪里看这本书了。
放在手里一掂,只是本一百六十页的小书,纸张柔软微黄,开本小巧,让我翻开一点都没有压力。于是我就把它顺手装进包里,准备带到 Office,在等待代码编译的时候随手翻翻。 不过自己也没有太按照计划实施。书放到座位边挺久了,中午或者休息时也会拿起来翻一翻,但每次翻个两页,下次看再往前回顾一页,读起来也不太容易进入状态。于是一两个月过去了,也还在第一章结尾部分打转。
后来转机来自公司团建,在路途的大巴上,也就是一个人坐着,放在手里的这本小书成了我愿意投入精力的对象。此时读第二章和第三章,思索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微妙因素,忽然觉得津津有味。虽然在中学时学习过生物如何走出海洋,迈向陆地,并分化演化,但相较而言,这两章的描述就要更完整和有趣。举一个例子,原核生物是如何演变成真核生物,单细胞又如何进化到多细胞生物的?这本书给了一个解释,认为这个过程和氧气很有关系。条分缕析来说,大概是:
- 由于蓝藻细菌的作用,氧气不断产生并改变大气环境。在 24 亿至 20 亿年前,氧气浓度蓄积超过一定临界值,出现了“大氧化事件”(Great Oxygenation Event)
- 厌氧生物不适应环境而死亡,但也出现一些占优势的好氧微生物。这些好氧微生物因为使用有氧呼吸,能产生十倍于无氧呼吸的能量,在竞争上处于优势。
- 据说是我们的细胞祖先吞噬,或者这些好氧微生物主动进入细胞体,因此成了真核细胞内的线粒体,负责细胞的呼吸作用。(按“内共生学说”的假设,真核生物的细胞核,也是吞噬进来的其他古菌)类似的,一些蓝藻细菌入侵细胞,变成叶绿体,让动物细胞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,发生“植物化”。
- 有氧呼吸虽然能量生成很高效,但会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,对生物体有害。而一种进化策略是,让多个细胞聚集在一起,在中间形成厌氧环境,用于保存遗传物质,外侧细胞则能活跃的进行有氧呼吸,这样遗传物质被保存下来,细胞也能高效的进行生命活动。[1]
- 在上一条中,中间被低氧环境保护起来的细胞,就是卵子细胞(的祖先);外侧细胞死亡更迭,但卵子细胞能被严密保护起来,这也和现存多细胞动物的卵子相对位置一致。
后面,作者还介绍了性(减数分裂)的起源和大脑的起源,以及语言和智慧的起源,都让我感觉好奇心被滋养和满足。
话说回来,明明是地外生命,为什么这里讲着讲着在关注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呢?两位合著者在开篇对这个也有解说。因为地球生命是我们唯一确凿了解的,所以先去理解它们的形成历程,能让我们略微猜想生命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有必然的影响,哪些则是巧合、甚至奇迹。而与一般的生物学不同的是,这里还会更带着一种天文的/宇宙学的视角,在天地形成过程间用目前的知识,设想行星表面温度、水含量,和卫星(月球)的大小、公转方式,以及恒星(太阳)的类型,如果这些条件稍有不同,可能会怎样?
有了这些知识,第四章和第五章可能更天文物理些,探究太阳系里如果存在生命,它们可能生活在何处(主要探讨火星,以及木星和土星的卫星),然后把目标放在太阳系外,思考我们可能如何观测系外存在的生命,或者我们(人类和系外的智慧生命)是否有可能互相接触。
这些事情都比较“超脱”于日常的话题,但也正因此给我带来阅读的轻快和喜悦。顺便一提,这个领域看起来是由生物学和天文学共同参与的,书的作者也分别是生物学者和天文学家;看他们一个更相信生物诞生是地球的奇迹(地外生命“怀疑派”),另一个则见识到系外行星的浩渺,以及宜居环境的多种多样,而更“确信”地外生命可能存在,本身也让这本书读起来更有意思。
至于我嘛,我到底是更确信、还是更怀疑?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有哲学的一面,知道有地外生命,人类可能并不“孤单”了,但也许又没那么“独特”,我们的诞生也许不是奇迹般的偶然,而是宇宙规律下的必然形成,这好像让人没那么多资格骄傲了。但如果有别的生命,我们的观念和哲学会有什么样的碰撞呢?我们也许成了双盲实验的两个被试对象,忽然建立了联络,于是对宇宙这个实验,和背后的实验者,忽然增进了很多理解,想一想就让人有些激动…
第四条和第五条可能尤其是假说,但以我的生物知识看,好像是合情理的。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