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rk mode switch icon Light mode switch icon

过去一年的读库

过去一年的读库,自己读得比较喜欢的是 2306 和 2301 两卷,2302 和 2305 次之,剩下两本和我的兴趣重合最少。

1

自己既往曾自我检视过,story-telling 对自己是有很大吸引力的,在只载录非虚构的读库,精彩的故事与跌宕的叙述,也让我随之心潮澎湃。

比如 2306 的《边境风云》,涉及云南-缅甸边疆和边境线内外的政治、宗教力量彼此消长,最后聚拢到一个共产党视角的奇才、功臣。这个故事牵涉边陲的传教士、土司、以铜金为源流的佛教势力和政府、革命派,各方关系的交错复杂和人物的多面,都得其所分的写出来了,没有落入(某些)党史叙事的狭隘。

从主观视角来叙事,也是自己很爱读的类别,作者愿意给你呈现自己的内在视角,让读者也很愿意同他/她呼吸相连、情感相通。2306 的《相亲》写为儿子相亲的老妈。2305 有《考证》,书写建筑行业考取资格证的私人史。后面一篇《我和父亲在工地》,写起来非常是“底层”视角,但又是置身于内的书写,不含怜悯与想象。2302《无声之辩》与2301《阿觉娃的故事》都是自述,语言不带雕琢,也容易传递出和人对话的亲近感;一个是为聋哑人做辩护的律师,一个是做过不同工作、经历大事小事的藏族女性,于我而言开拓到了新的疆域、更理解不熟悉的群体。这方面 2301 的《龙仁三十天》,作者记叙自己在西藏短暂的教书经历,也值得一提。

2

另一个切入点是知识。具体、生动地呈现人类在某个领域的探索和成果,是让我享受的。我还记得 2301 《天选之子》里面尝试给 Fermi paradox 提供解释,作者论证为什么即使宇宙天体那么浩渺,人类这种形式和智慧程度在此时此刻的存在也可能是极其罕有的。后面又读了《地外生命》,有主题相关的讨论,对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巧合性也有强调。同一卷的《番薯盛世》介绍美洲粮食作物给明清的人口与生活形态带来的变革,相当出乎我的意料。以我的阅读视野,这种以一个具体的“物”或“事件”侧写历史的做法,也是成果颇丰的写作方式。

有些“知识”,只是一个不太主流的领域,或是一小段时期的社会记忆、文化生活史,呈现出琐碎和无关紧要的面目,但却同时也让我觉得读起来很放松、很沉浸,毫不阻碍我生发出相当程度的兴趣。2306 的《黑胶唱片何以复兴?》是这样,2301 的《互联网前的互联网》和 2302《两届而终》也是。这里还要提到出自 2302 的《兽行记》,作者萨苏写动物的事体很有一手。

3

其他一些我喜爱的文章,可以凑到有深度的思考,或严肃、真诚的人文关怀这个特质下面。《知识分子去哪了?》和《“穷途末路”的英语专业》在 2306 连发两文,对如今大学的运行模式和与大学教育体制打交道的杰出头脑,颇多发问,有点“知我者谓我心忧”的意思。2303 的《一个历史学家,不再对帝王热情》采访罗新,在我读过他的《从大都到上都》之后,这里的作者现身,让我读得欢喜。2302 还有一篇《改革初年》,作者自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思想风气,反思与求新,这些气质以个人的观察视角写出,是真正在加深我们对共和国史的认识。

值得一提,2304 和 2305 有两三篇介绍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,和如今的现状,本身的质量还是不错。但或许因为是自己熟悉的“行当”,相关的话题自己有一些知识储备,自己在博客、专栏甚至 newsletter 里也见到很多描述与思考,所以倒没有哪篇特别留下深刻印象的了。

Originally published on by star-du